院校研究(院校研究生官网)




院校研究,院校研究生官网

致远理工科学术头条分享:
每周为你精选、总结近两周日本院校、教授、研究室有关计算机、电子电气、机械学等专业的精选新闻,带你把握各院校研究室的前沿动态,帮助大家更好完成研究计划书以及把握备考方向~
由于关注方向有限,难免存在疏漏,欢迎留言补充~

本周院校:

·東京工業大学 科学技術創成研究院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

·大阪大学量子信息与量子生命研究中心

·名古屋大学未来材料・システム研究所

·东北大学国际同步辐射创新与智能研究中心

·青山学院大学

·金沢大学

·岐阜大学

·早稲田大学

01

東京工業大学 科学技術創成研究院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

全球最高电导率的锂离子导体引领全固态电池设计新方向利用下一代电池材料实现厚膜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東京工業大学科学技術創成研究院、全固体電池研究センター的堀智特任准教授、菅野了次特命教授、高エネルギー加速器研究機構物質構造科学研究所的齊藤高志特別准教授、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的溝口照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发了一种超级锂(Li)离子导体。

由于全固态电池中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较低,很难通过增加正极的厚度来提高容量,但研究小组成功地大幅提高了全固态电池的特性。

传统锂离子导体(27°C 时为 12 mS cm -1)的通过增加,通过使用这种新材料作为固体电解质,实现了厚度为1毫米的电极(正极),在25度的室温下可以提取约90%的理论值能量。

每电极面积容量超过25mAh cm -2,是迄今为止全固态电池最高值的1.8倍。此外,在日本质子加速器研究综合体 J-PARC(第 4 期)对新材料的晶体结构进行了中子衍射分析,揭示了元素的不规则排列。

根据分析结果创建计算模型,并使用第一原理计算确定锂离子传导机制。分析表明,根据元素排列,锂离子传导的势垒减少了一半,使其更平滑,离子的传导性更强。

此外,通过将使用新材料的厚膜正极与下一代电池材料Li金属负极相结合,在超过10的电流值下实现了20mAh cm -2以上的电流值。当Li金属负极被激活时,在60度下达到mA cm -2,实现了可以提取容量的全固态电池。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提供采用高离子电导率的固体电解质可以实现一种全新形式的电池,这项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6日(当地时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科学》上。

https://www.iis.u-tokyo.ac.jp/ja/news/4251/

02

大阪大学量子信息与量子生命研究中心

量子技术“室温超极化”向药物发现迈出一大步-药物发现NMR 方法在室温下信号增加 700 倍

大阪大学量子信息与量子生命研究中心根来誠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名为“室温超极化”的量子技术,该技术可以在保持样本处于室温的同时对齐样本的核自旋。

NMR(核磁共振)已成功演示了用于药物发现的 NMR 技术,将信号增强了 700 多倍。因此,在药物发现量子技术的社会实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通过照射激光和微波,无论温度如何,核自旋(原子核中的微观磁体)的方向都会对齐。动态核极化(DNP)法(简称:三重态DNP法)。

核磁共振波谱的灵敏度表明排列核自旋的比例极化正比于在室温下,极化通常非常低,约为 1/100,000。核磁共振波谱已被用作寻找新材料和药物发现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其低灵敏度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在室温下用三重态DNP增加了水杨酸分子固体样品中的核自旋极化,将样品溶解在水溶液中,然后将其与一种称为人血清白蛋白的蛋白质混合以确定其结合通过核磁共振信号,成功检测到了此时溶液状态下水杨酸的碳核自旋极化率为0.7%,观察到比正常NMR波谱环境(11.7特斯拉)强700倍以上的信号。

此外,当与一种称为华法林的药用有机分子混合时,其结合比水杨酸更强,成功观察到清晰的核磁共振信号,显示华法林如何抑制水杨酸,很难捕获此类蛋白质的结合和抑制状态。

药物发现核磁共振这是该领域经常使用的基本方法,相信这一结果将为药物发现的“室温超极化”社会实施铺平道路。

该成果于2023年7月4日星期二8:00(日本时间7月4日星期二21:00)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快报网络版上。

03

青山学院大学、金沢大学、岐阜大学、名古屋大学、早稲田大学

公民科学挑战闪电之谜:宇宙射线和雷云的相互作用是否影响闪电的起源?

鶴見美和理学研究科特別研究学生(兼:青山学院大学修士課程学生)、榎戸輝揚 同准教授(兼:理化学研究所チームリーダー)、一方井祐子 金沢大学准教授与岐阜大学、名古屋大学、早稲田大学合作,在公民科学“雷云计划”中与公民支持者的合作观测从雷云落到地面的伽马射线。

在该项目中,将通过在公民支持者的家中安装小型辐射监视器“Teal”来构建观测网络,并在多个点观测从雷云落到地面的“雷云伽马射线”。

2021年12月30日,在金泽市的五个地点成功探测到从雷雨云发射的伽马射线。这表明上层云层中有一个强电场,可以将电子加速到相对论速度。

此外,通过与无线电和雷达观测的综合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闪电放电是在加速电子发射伽马射线的强电场区域附近开始的。这预计将成为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关键,即闪电是如何引发的以及是否与从遥远太空到达的宇宙射线有关。

正在尝试观察现象并研究宇宙射线与雷雨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闪电发生的影响。此外,通过本研究中使用的公民科学方法,将实践作为公民支持者享受科学研究和自然现象的文化。

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7月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https://www.kyoto-u.ac.jp/ja/research-news/2023-07-10-1

04

名古屋大学未来材料・システム研究所

开发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的AI控制算法~浮区熔化法晶体生长过程的自动化

国立大学法人東海国立大学機構 名古屋大学未来材料・システム研究所的原田俊太准教授联合研究,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控制算法,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在制造现场,有很多工序需要熟练工人根据设备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手动调整,自动化难度较大。

原田俊太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构建了一个从有限的操作数据中估计内部状态变化的模型,并应用强化学习成功开发了一种自动控制人类难以完成的操作的算法。

为了将该算法应用到实际制造现场,研究团队目前正在与晶体制造设备制造商Sanko Co., Ltd.合作,开发可自动操作的晶体生长设备的原型。所开发的算法可应用于各种涉及人工干预的制造过程,有望为智能制造做出贡献。

这项研究的结果将于2023年7月31日在国际晶体生长和外延会议(ICCGE-20)上作为受邀演讲进行展示。

https://www.nagoya-u.ac.jp/researchinfo/result/upload/20230710_imass4.pdf

05

东北大学国际同步辐射创新与智能研究中心

亚毫秒时间分辨率四维X射线CT原理演示成功-真实材料学术研究到工业应用的涟漪效应期待

以超过每秒 30 帧(0.03 秒/帧)的速度连续播放静止图像,人眼看起来就像运动图像。近年来高速摄像机的进步非常显着,已经可以在远远超出人眼感知的短时间尺度上一次一帧地清晰捕捉现象。

然而可见光主要只能观察物体的表面。使用 X 射线 CT,可以通过从各个方向拍摄物体的投影图像来以 3D 方式可视化物体的内部。

东北大学国际同步辐射创新与智能研究中心的八代渡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从多个不同方向照射被称为同步辐射。

该技术的发展使得无法重复的现象能够实现4D可视化,例如材料的破坏、流体和粘弹性体的行为、机械加工、磨损、焊接和燃烧,预计会在各个领域产生连锁反应。

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7月6日发表在应用物理领域专业期刊《Applied Chemistry Express》上。

https://www.tohoku.ac.jp/japanese/2023/07/press20230711-01-4dx.html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整理翻译的在7月3日-7月6日期间的日本理工研究相关新闻动态,希望可以帮助小伙伴们快速了解日本理工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们下期见!

院校研究(院校研究生官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