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待遇)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待遇

4月26日,盐保中心副主任关妍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和生态与气候研究室副主任李振宏等科研人员一行,前往汾河古道对其沉积剖面进行系统采样。

此次的采样点位于临猗牛杜镇景滑村东,是之前遗留下来的一处采沙坑。李振宏主任通过对沙坑南面汾河古道的沉积剖面进行分析,为一行人详细讲解了这些汾河古道剖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的地质特征。

他说,大约7万年前,古汾河改道后,干涸的河道渐渐被从北边峨嵋台地过来的黄土层覆盖,便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上面是厚厚的黄土层,黄土层下面才是汾河古河道的地质面貌。但这里的黄土层又与峨嵋台地的黄土层有所不同,峨嵋台地属于纯正的黄土,这里的黄土则因含水分而比较坚硬。

在汾河古道的沙层中,一行人采集到了不少体型硕大、外形完整的蚌类,李振宏主任介绍说,当时汾河古道突然干涸,上面的黄土很快覆盖了河道,这些蚌类就被直接深埋在沙层中。他说,临汾一带当时已经有了丁村人,而丁村人很可能就一直食用河里的这些蚌类。采集到的这些沙子和蚌类样品,除一部分用于地质研究外,还有一部分将陈列在中心的中条盐湖地质馆内进行展示。

在此前的盐保大讲堂上,李振宏主任曾就《运城盐湖的前世今生》做过精彩讲课。他介绍说,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峨眉台地北东方向抬升,汾河退出运城盆地,运城盐湖地表水的来源及沉积物的补给仅限于南侧的中条山地。受控于中条山北缘断裂的活动性增强,盐湖所在区域迅速断陷,形成局部封闭的断陷盆地,现今的盐湖开始形成。

可以说,运城盐湖的形成与当时的古汾河改道有直接关系。开展对古汾河、中条山地质的研究工作,是厘清本底、科学治理盐湖的重要举措,将为盐湖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中心将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加大合作,围绕盐湖相关水系、中条山的地质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调研和研究工作。

【来源:华夏盐湖】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待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