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考研二战的考生去哪考试?东汉初年的陇山攻坚战,刘秀为何打了四年多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陇南考研二战的考生去哪考试的一些知识点,和东汉初年的陇山攻坚战,刘秀为何打了四年多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2. 东汉初年的陇山攻坚战,刘秀为何打了四年多

历史上有哪些战乱分裂时期产生的有趣小国家

一、乱世中的净土——仇池

翻开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历史画卷,如果沿着时间轴俯瞰华夏大地,滚滚狼烟之中,群雄你争我夺,各国的领域不断变化,此消彼长。但就在这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血腥时代,在陇南地区却有个偏安一隅的小国,仿佛乱世的看客。

仇池政权在当时出现的十多个政权中建国最早,享国最长,其史籍虽不曾载于崔鸿撰写的《十六国春秋》与《晋书》,但散见于《三国志》、《宋书》等史籍的零星记载。这个“静静”在陇南“蜗居”、与世无争的小兄弟竟断断续续存续了三百年,比那些一度空前强大的前秦、后赵等大哥们的寿命要绵长得多,它就是氐族人建立的仇池国。

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西晋文帝时,氐人杨飞龙受西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仇池国。

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前仇池国被前秦所灭,后仇池国被刘宋所灭。而杨氏后裔所建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仇池国的延续,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仇池国应该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诗人苏轼曾在陕西凤翔任判官,距离仇池国的核心——仇池山并不太远,但却始终没有机会亲临仇池,但他心所向往,写过数首诗抒发对仇池的向往。他另外还收藏有一块“仇池石”,就连他的随笔小品集也名之以《仇池笔记》。

二、夹缝中的短暂国家——西汉金山国

吐蕃攻占安西四镇和陇西以后,对当地的幸存唐人进行残酷统治。到唐宣宗时期,吐蕃爆发了大规模内乱。受到吐蕃人压制数十年的唐朝百姓趁机起事,而唐宣宗也趁机从吐蕃手里夺回多个城池。在反抗吐蕃的唐朝遗民里,最有名的领导者,莫过于张议潮。张议潮在占据几个城池以后,立马派人和朝廷联系。

而此时宣宗皇帝固然渴望能恢复盛唐时候的荣光,但是客观国力上,大唐无力经营河西故地。因此,大唐对张议潮,只能授予一些虚衔,对于河西故地,也任由张议潮及其后继者实行自治。不过,历代河西地区的割据者,都以大唐朝廷的官僚自居。

这一情况,直到大唐灭亡,才发生变故。唐哀帝在位后期,军阀朱温逼迫唐哀帝退位,而后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王朝,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消息传到河西地区以后,控制河西的张议潮后人张承奉也不再以“大唐沙州归义军节度使”自居,而是宣布自立为皇帝。

西汉金山国的“西”乃言其国所居之方位,“汉”言其国之民族属性,“西汉”连言之,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境,古为同楼兰与于阗、吐谷浑分界之岭,即今甘肃、青海、新疆三界之交的阿尔金山,古代敦煌人把它同城东南的三危山视为护卫敦煌的两座神山。又据传统的五行观念,西方属金,其色白,敦煌又有金地之称,故名西汉金山国,张承奉自称“白衣天子”。

张承奉宣布在河西地区(其实当时随着回鹘等部族的崛起,沙洲归义军所能控制的地区,已经远非全盛时期可比)建立西汉金山国的行为触怒后梁皇帝朱温,后梁和西汉金山国立刻成了仇敌。

而脱离和中原朝廷的关系以后,也让甘州回鹘看到了机会:甘州回鹘以张承奉无端称帝为由,发动战争讨伐西汉金山国。西汉金山国和甘州回鹘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五年。在第五个年头,甘州回鹘大军兵临西汉金山国国都敦煌城外。金山国皇帝张承奉无力抵御,而朝野上下也一直要求张承奉同甘州回鹘讲和。张承奉无奈之余,只好向甘州回鹘称臣,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儿皇帝”,西汉金山国也改国号“西汉敦煌国”。

在西汉金山国向甘州回鹘称臣两年后,张承奉去世。继任者不是张承奉的后人,而是沙州长史曹议金。曹议金上台后,立刻废除西汉金山国的国号,并派人前往中原,联络后梁朝廷,向后梁称臣。

自此,西汉金山国灭亡。

三、“五县天子”——殷国

殷国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鲜为人知的国度,殷国境内最初曾为闽国的一部分,在闽国后期,殷国从闽国分裂而出,割据建国。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王延正在建州建国称帝,国号为“殷”,改元天德。殷国国小民弱,其统治疆域仅有三州之地,共有五座县城,王延正的称帝之举在当时五代十国诸国中也被传为笑谈,世人讽刺其为“五县天子”。

闽国很小,就占有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但是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内乱不断。王延曦是闽国第五位君主,王审知的第八个儿子。据《资治通鉴》卷282记载:“闽王曦既立,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数以书谏之,曦怒,复书骂之”。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规劝,王延曦反而回信怒骂,又差人探听王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永隆二年(940年)王延曦攻建州,开启了闽国内战,二人于数年争战中互有胜负。成为仇敌。天德元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公开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这样,本来就国土狭小的闽国居然又被生生剜去一大块。殷国虽号称三州,但实际上只有将乐、昭武、建阳、建安、浦城等五县之地,难怪连王延曦的优伶也嘲笑道:“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

天德三年(945)正月,泉、漳、汀等州相继归附,延政又攻取福州,遂改国号闽,仍定都建州。因此,王延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在国家内部另立国号后又主动复国的君主。

南唐保大三年(945,即天德三年)八月,南唐军陷建州,闽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

四、不止是个传说——东夏国

在南派三叔的盗墓小说《盗墓笔记》中次,曾提到在我国的东北有一个东夏国,国君为万奴王。万奴王死后,被葬在了长白山上,用九龙抬尸棺作为他的棺椁。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有东夏国存在吗?东夏国确实曾存在过,在蒙古帝国横扫欧亚的铁蹄下,短暂的存在过。

公元1211年,蒙古与金朝在野狐岭进行决战,由成吉思汗的十万大军对阵金朝的四十五万大军。在这一次战役中,蒙古军队大胜,金朝的精锐损失殆尽,金朝也迅速衰败。到了1214年,金朝皇帝金宣宗逃亡南京(开封),北方大部分土地落入蒙古帝国之手,辽东地区成为了金朝的一块飞地。

这时候,金朝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蒲鲜万奴知道金朝复兴已不可能,于是在辽东地区,割据独立。到了1215年,蒲鲜万奴自立为天王,改国号为大真。大真国建立后,处于蒙古帝国、朝鲜、金的围攻之中。为了能在夹缝中生存,蒲鲜万奴摆出孱弱之势,向蒙古投降,自己则率领十几万的部众,退入海岛之中,以求东山再起。

在蒙古帝国将辽东的部队,调往南方之后,蒲鲜万奴卷土重来,于1218年重新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夏。由于他们地处东方,为了与西夏区分,因此称之为“东夏”。由于蒙古当时正在与西夏交战,金朝又在中原地区做最后的挣扎。东夏国就在这个夹缝之中,夺下了东至日本海,西至张广才岭,南至朝鲜青州,北至黑龙江的一大块地区。

由于蒙古一开始无暇东顾,因此与东夏国展开了友好往来,并承认了他们国家的身份。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上台。蒙古帝国在其他地方都取得了胜利,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东北地区,与东夏国的关系因此恶化,最终于1233年将东夏国消灭。

然而在朝鲜的史籍之中,在1233年之后,仍有东夏国的记载。因此很有可能东夏国在1233年之后,并没有被消灭,而是成为了蒙古帝国的藩属国而存在。之后,蒙古为了进攻朝鲜半岛,加强了对东夏国的控制,导致了东夏国最终消失,但是何时消失,就不清楚了。

五、神秘的罗氏鬼国

又名罗施鬼国,为彝族先民在唐末宋初年间在播州等地所建,地理范围包括今贵州省遵义、铜仁、黔东南除外的广大地区,其首领称“大鬼主罗殿王”。

罗氏鬼国依附于宋朝,南宋末年时曾参与抵抗蒙元入侵的战争。元朝灭宋后,在该地设八番罗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后来又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界分为水东、水西两部分。

罗氏鬼国的中心在罗殿,所以又称罗殿国。“鬼国”,是因为他们普遍信仰巫鬼教的缘故,其所以被称为而部落首领乃至国王皆称“鬼主”、“大鬼主”。关于罗致之所在,一般认为在今黔西、大方、织金一带,位于鸭池河以西,在“水西”的范围内。但《元史·地理志》普定路却说,元代的普定路在宋朝时期称普里部,“罗甸即普里也”。“罗甸”即“罗殿”。则罗氏鬼国的中心罗殿在今贵州安顺。安顺在鸭池河上游的三岔河南岸,已不在水西的范围内。看来,罗氏鬼国的最初范围只局限于水西,后来逐步越水而东,所以也就把统治中心迁到紧邻水东的普里部(安顺)来了。还可以看出,罗氏鬼国内仍然存在着很多部,而普里部即其中之一。

唐、宋时期在西南地区出现的“罗氏鬼国”,是在唐、宋王朝和西南的南诏、大理国政权对某些地区控制不及的情况下,“乌蛮”(彝族)中的上层分子崛起建立的民族政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这个“罗氏鬼国”不可能把西南地区所有的“乌蛮”都纳入其统治的范围之内。而且,“罗氏鬼国”内部也仍然分为许多部,反映了它的内部也不巩固。到元朝征服其地之时,这个“罗氏鬼国”也就瓦解了。

东汉初年的陇山攻坚战,刘秀为何打了四年多

光武帝刘秀在推动东汉统一大业进程中,陇山是他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但是,刘秀解放大西北的决心锐不可挡。结果,陇山这一战,足足打了四年。

陇山攻坚战为什么打得这么艰难?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条:陇山地势显要,易守难攻;西北王隗嚣非等闲之辈;东汉军初期战术失误。

陇山,横贯陕甘宁三省区,地理位置突出,地势显要,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也是大西北重要的分水岭。陇山东南段的高度为700余米,中部高度2000至2300米,西北段的高度为2000米。不难看出,它俯视东南,居高临下,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占领陇山,登高西望,西北尽收眼底。收复陇山,内地与西北才能连成一体。

刘秀挟关东胜利之余威,挥师西进。而西北王隗嚣坐阵陇山的军队就成了他进军西北的拦路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秀认为,这个硬战是非打不可的。

西北王隗嚣又是谁?隗嚣出身陇西大族,原在州郡做官。王莽被杀后,隗嚣趁势举兵攻占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县,做实西北王的称号。隗嚣看重陇西,聚众十余万扼守陇山一带,其地连巴蜀,靠近关中,对刘秀帝业威胁极大。

平定关东前,光武帝采取“联陇制蜀”策略,隗嚣一直助汉,多次打败公孙述军北进,使刘秀集中力量于东方。建武六年四月,光武帝至长安,告隗嚣将派建威大将军耿弇等七将军从陇西攻蜀。隗嚣反对,并派大将王元率兵盘踞陇山,阻止汉军进攻。刘秀大怒,指挥关中东汉军西进,横扫陇山,解放大西北。旋即,八万东汉军扑向陇山高地,各路悍将纷纷进抵长安待发。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四月初,东汉军发起进攻,他们沿渭北平原翻陇山仰攻陇坻,但是,由于轻敌,冒然进攻,结果大败。王元跟踪追击,幸好东汉军马武率精骑断后,使东汉军得以撤回。休整多月,东汉军第二次发起进攻,很快夺取陇山东南部分郡县。隗嚣见东汉二十万大军势如破竹,突然使诈,上书刘秀表示亲善,企图以此作为缓兵之计。刘秀虽然识破了隗嚣的诡计,但是,前线部队却贻误了战机,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隗嚣趁机臣服公孙述,被封朔宁王。公孙述出兵援陇。东汉军受夹击,损失惨重,只得退回。

第二年,刘秀利用隗嚣顿兵坚城,士卒疲惫之机,进兵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各路人马汇集。这次,东汉军分路挺进陇山。本可以进山乘胜攻坚,偏偏这时,长安等地农民军余部复起,京师骚动,光武帝只得赶回洛阳。东汉军推进陇山的步伐暂缓。

前后两次退兵,功亏一篑,说明战前筹措不够充分,又受其他因素干扰,使得陇山攻坚战,头两年进展缓慢,打得极为艰难。

正是因为前两次的失利,给了刘秀充实地思考。经过精心地准备,第三年八月,东汉军再次向陇山发起进攻。先破高平第一城。接着大军围山,进山。建武发年(公元33年)西北王隗嚣困死山上,隗嚣主力被消灭。王元只身逃奔公孙述。后公孙述及其军队被歼。东汉军一举收复陇山。

至此,历时四年,陇山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举开启了东汉军收复大西北的局面,从而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OK,关于陇南考研二战的考生去哪考试和东汉初年的陇山攻坚战,刘秀为何打了四年多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