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




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

“助力乡村振兴,让农民有甜头、有奔头,是责任,也是担当。”这是于清荣曾经说过的一番话。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于清荣坚守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致富的初心使命,努力当好乡村振兴建设的“领头雁”。

努力躬耕 希望写在田野上

毕业后的于清荣在外务工时发现,随着农村常住人口逐步减少,不少农田出现了抛荒现象。于是,他萌生了回乡种地的想法。刚开始,他在隆政街道联合村流转了50亩土地用于大棚西瓜种植,两三年的时间就扩大到200亩。于清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粮食种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决定用流转的土地种植小麦、水稻。

2013年,于清荣在村里流转了300多亩地,注册成立了海安第一家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俞万家庭农场”,准备大干一场。一段时间后,他感到现在的种植与过去截然不同,不仅要有农民、田地,还要有技术。因此,他利用农闲时间,大量阅读农技书籍,积极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渐渐地,于清荣成了种植的行家里手,并且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成为海安首家规模超千亩的家庭农场。

于清荣应用新机具、新品种、新技术,坚持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多种粮、种好粮。他围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定位,与相关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意向,就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示范推广、品种繁育等领域共同开展项目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产业赋能 托起农民致富梦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于清荣在开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积极履职尽责,主动联系帮助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

于清荣与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建起帮扶对子,对他们逐一走访,摸清楚致贫原因,并以土地流转、农场务工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困境。本村20组的困难户于金和自从来到农场打工后,年收入超过3万元,生活状况逐步好转。

于清荣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扶贫方针,每年资助本地困难学生读高中。从2017年至今,他已资助学生14名,每人每学年2000元。“人大代表不是一个虚衔,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能够帮助到别人,我觉得很有意义。”于清荣说。

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于清荣等4名共产党员成立了海安首家家庭农场党支部,采用“党支部+家庭农场+周边群众”的模式,用心用力用情当好带头人,助推乡村振兴。于清荣注重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党员及周边群众科学种植、共同致富,利用每月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及周边群众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做法等,同时依托远程教育点电化教学,在农场建起了远程教育延伸站点,邀请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免费发放辅导资料,常年受益群众200多人。

履职尽责 人大代表为人民

人大代表是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于清荣怀着这样的理念,经常到选民家里唠嗑。 2022年12月,他到联合村20组的孙大爷家里,听到孙大爷在抱怨,“胡敦河向西至千步十字路口这段路,到现在还没有路灯,一点都看不见”。于清荣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当晚就到现场去观察,发现确实如孙大爷所说,而且周边群众上下夜班,都由此经过,意见也较大。他将情况整理成《关于道路亮化工程的建议》及时提交市人大,目前该建议正由交运局研究办理。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于清荣提交了《关于农业保险改革的建议》,并联合其他代表提交了《关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议案》《关于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议案》,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每一个问题的发现,每一个建议的提交,每一项举措的落实,每一张群众的笑脸,都是于清荣履职的动力。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尽全力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满意度更高。

(来源: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

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