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从哪一年开始的(管理类联考从哪一年开始的考试)




管理类联考从哪一年开始的,管理类联考从哪一年开始的考试

在90年代MBA进入中国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入门阶段

在MBA刚进入的十年左右时间,国内教育体系对MBA仍然是处于一种“保守接纳”的态度。MBA被整体纳入了国内研究生的招生体系,隶属于各大学的管理学院。而录取形式,也是传统的研究生考试+复试的组合。

当时的笔试科目也与普研无异,高数、英语、政治三个单科,加上逻辑和管理两个“专业课”,构成了整个MBA的考试科目。

但官方规定的毕业后满3年的报考资格,在这个时候也已经成型了。可以想见,这样的筛选机制形成了较严重的“资源错配”,毕业满3年,能负担起MBA相对高额学费的考生,往往是没有足够精力复习备考并通过高数+英语+政治笔试的,这也导致了MBA在国内的这段时期,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改革发展阶段

21世纪初,MBA进入中国已经超过了十个年头。在2004年,迎来了影响深刻的一次改革:管理类联考,考试代号199。

相比较之前的笔试内容,管理类联考主要做了如下改动:

1. 取消了单科政治考试,由各高校自主命题考察。

2. 数学、逻辑、写作合在一起考察,总分200分。

3. 数学不再考察高数知识点。

4. 增加了论证有效性分析题型(小作文),进一步提升了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5. 可以说,199管理类联考的实施,是对于之前“资源错配”录取形式的一次修正。

数学取消了高数知识点后,对于非理工科考生大大放低了门槛;不考政治和管理专业课,以逻辑、写作这两门几乎人人都有一定基础的科目来取代,也让离校多年的考生不再畏惧笔试。可以说这样一个改动,让MBA的潜在考生池一下放大了数倍。而MBA在这之后,从05年到08年,每年的考生数也一直稳步增长。

但即使这样,仍然无法回避国内升学考试固有的“一考定胜负”机制,在这个阶段,随着考生人数增加,名校的分数线也水涨船高。众多名校由于报考人数太多,为了筛选考生,不得已将复试线提到了200+、210+(可以参考的是2018年国家线为165)。这样做有一个问题,还是以笔试分数来拼高下!对于工作经验丰富的大龄考生、有强烈MBA学习需求的考生不友好。

在这个情况下,一些院校尝试着做出了改变。例如上海的复旦、交大,在08年划出了A\B\C三条复试线,分别对应不同的工作年限:A线215分,3-5年工作经验;B线200分,5-10年工作经验;C线180分,10年以上工作经验。

这样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年限不同带来的考试能力的不公平。而学校也确实吸引来了不少真正有需求的考生。但仍然无法抑制一个趋势:MBA考生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以工作4、5年的考生为报考主力。

于是,08夏天,以交大安泰为首的院校,开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第三阶段:创新阶段

2008年夏,交大安泰发布通知,开始接受所有考生提前递交申请材料,他们会进行背景评估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资格。如果被通知面试,那么将根据面试结果,给予A\B\C三个录取分数线。

请注意,这是“录取分数线”而不是“复试分数线”,一旦面试拿到分数线并且考试通过后,将直接录取,不会再有复试被淘汰的风险。这意味着,交大开始将复试的流程提前,进而真正地通过综合性地背景和面试考察,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年限来进行学员的筛选。

由于是第一年试行,交大采取的策略仍然较为保守,给予提前面试资格的考生占比不大,大部分考生仍然是通过次年三月正常批复试录取。但这个尝试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和声誉,之后,交大开始将录取的重心逐渐移到了提前面试。而其他国内知名院校也开始效仿。

该机制发展到目前,国内的顶尖商学院已经完全依赖提前面试来筛选考生,笔试仅仅只是一个辅助方式,彻底抛弃了过去的“名校就要高分数线”的方式。

关注张砺锋,了解国内各大商学院MBA最专业的分析。

管理类联考从哪一年开始的(管理类联考从哪一年开始的考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