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考研(口译考研考什么科目)




口译考研,口译考研考什么科目

谢斐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口译技术研究逐年增加,但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对1988到2019年间国内外口译技术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在文献量、出版刊物、文献作者、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口译技术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等方面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差异。在深入剖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口译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初步建构了口译技术应用研究体系,以期在未来研究中拓展口译研究对象,深化口译技术理论和跨学科研究,更好地服务新型口译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战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口译技术;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远程口译;口译语料库

1. 引言

2019年10月,国际科技界三大会议在京召开,交流国际科学技术,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助力科技造福人类。科技的发展也给口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机器口译、口译APP、远程视频口译、手语口译等技术的推广,逐渐揭开了口译的神秘面纱,技术让这些在高端领域可用的服务走近了日常生活。虽然口译技术本身并不是新话题(Fantinuoli, 2018),但是口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口译实践、口译教学和口译研究带来了深远影响。

口译技术是在口译实践、口译培训中使用到的综合技术,包括对口译过程(编码、输出、传递、输入、解码、贮存)进行辅助及处理的技术。(王华树,杨承淑,2019)纵观口译发展历史,每次口译的跨越式增长都与口译技术进步息息相关。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开启了交替传译的篇章。1945-1946年纽伦堡等军事法庭审判应用同传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审判的效率,拉开了大规模使用同声传译的序幕。进入21世纪,口译技术发展更加快速,机器口译、电话口译、远程口译技术层出不穷。然而,面对口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和行业中随之产生了“技术威胁论”“技术替代论”等,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全面了解口译技术,深入剖析口译技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才能抓住技术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让技术为口译教学、口译实践和口译研究服务。

本研究对1988年到2019年间口译技术研究的文献数量、主题、文献来源、发文作者等参数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力图探究当前口译技术研究现状、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研究设计

研究中的文献主要来自1988—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重要期刊论文、专题和会议论文集、口译研究著作、口译市场行业报告、行业标准和多种口译资源库等,包括:(1)国内外期刊论文,来自在线重要期刊文献数据库,如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Wiley、Bibliography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BITRA)和Translation Studies Bibliography(TSB)等;(2)口译研究出版物,主要来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Routledge、Benjamins、Wiley和Springer等出版公司的口译研究手册、专著、编著等;(3)口译行业文献,包括中国译协、ISO、Commonsense Advisory,AIIC和欧盟等国际机构与组织的行业报告、标准和项目等。

本文在筛选文献时,依照王华树、杨承淑(2019)对口译技术的分类,并结合实际文献情况进行分类检索,使用多个主题词和关键词,如分别以“口译技术”“信息技术+口译”“语言技术+口译”“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或Computer-AidedInterpreter Training,CAIT)”“计算机辅助口译(Computer-AssistedInterpreting或Computer-Aided Interpreting,CAI)”、“远程口译(Remote Interpreting,RI)+口译”“电话口译+口译”“机器口译+口译”“手语口译+口译”等作为检索对象。检索后,通过阅读摘要确定文献,通读全文,进行分类,共得到核心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权威数据库论文186篇,口译技术书籍19部,博士论文4部,相关行业报告与行业标准14个,口译资源库24个。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文从国内外文献数量、文献来源、文献作者、文献主题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梳理出研究呈现出的特点。

3.1 发文态势

从1988-2019年,以2010年为分界,1988-2009年间,年均文献量只有4个,2010-2019年,年平均文献量增长到15.8个,增长幅度非常大。国外口译技术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1988年,Kurz&Katschinka(1988)进行的实证研究,将奥地利电视台播出的一个艺术节目中2名英语讲话者的说话内容现场同传为德语,并将同传内容以字幕形式,由专业人员呈现在节目下方。国内第一篇相关文献发表于2001年,李德俊(2001)讨论了虚拟教室应具备的功能,并详细介绍了如何用VB编译虚拟口译教室课件的过程,落后了国外研究13年。国内口译技术文献量在2009年后显著增加,但总量依然与国外研究存在差距,国内总文献数为64个。国外文献自2000年后呈现波动性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浮动几乎与整体趋势一致,总文献量为159个,约占总量的70%。

口译技术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论文集和会议论文,总计186篇,数量占总文献数的83.4%。其中期刊论文121篇,占总文献的54.3%;论文集和会议论文共计65篇,占总量的29.1%;口译技术相关书籍较少,19部(8.5%)著作和论文集中仅有2部专著。国内刊载口译技术文献的期刊包括《中国翻译》《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现代教育技术》《外语与外语教学》等15部;国外期刊包括Interpreting、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TheInterpreters’Newsletter、Meta、Babel、Target等17部,都刊载了此类论文。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发表论文78篇,占总文献数的1/3,其中Interpreting和《中国翻译》发文量最多,分别为19篇和14篇。

发文量靠前和最早刊载此类研究的期刊,不仅更善于捕捉国际学术研究动向和研究热点,且具有研究的前瞻性。Interpreting刊载的文献涵盖了下文中提到的7大研究主题,《中国翻译》发表的论文涵盖了除远程口译外的6大主题。另外较早刊载文献的期刊也体现出在该领域的前瞻性,早在1990年The Interpreters’Newsletter上就发表了第一篇口译技术的文献,论述文字处理工具对口译实践的影响(Paneth,1990)。2001年《外语电化教学》刊载了国内第一篇口译技术文章,“用VB实现口译虚拟教学”(李德俊,2001)。

3.2 研究作者

文献作者具有三项显著特征:文献作者研究兴趣或领域专一、团队合作撰写论文和书籍、研究者大多精通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外语。

发文量居前列的作者研究兴趣较为专一,如Braun(19个)主要研究远程口译、远程视频口译,出版了3部远程口译的论文集(总计4本);张威(10个)主要研究口译语料库,201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口译语料库著作;邓军涛(8个)主要研究领域为口译信息化教学和CAIT;G.C.Pastor(6个)主要关注CAI技术;L.Ko(6个)主要研究远程口译教学。上述作者累积发文量为49个,约占总文献数的1/4(详见表1)。

表1 口译技术作者发文量统计表

国外研究以团队形式较为常见,如Braun与Taylor和Slater多次合作出版论文集,发表论文;Pastor与Costa和Durán-Mu1oz形成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等。目前在统计数据中,国内学者的团队情况还不明显,独著的情况较为突出。

从文献作者的语言、地域等背景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掌握英语与另一门外语,如汉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等,有的甚至有三语或多语背景。大部分研究者来自欧洲、亚洲,北美的学者较少,这些地区涉及语言种类多、翻译需求量大、研究对象丰富,因此语言和地域特征都为研究者开拓研究内容和方向奠定了基础。

3.3 研究主题

通过对主题进行详尽梳理,文献研究主题主要分为口译技术研究、CAIT、口译语料库研究、远程视频口译研究、电话口译研究、口译术语管理研究和其他口译技术研究等7类。

口译技术综述性研究文献共51个,占总文献数的22.9%,主要综述口译技术和口译技术能力等内容。此类文献量较大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期科技发展变化大,推动产生不同的口译技术。早期主要推介互联网、文字处理软件、音视频工具等在口译中的应用。2010年后,文献不仅推介口译实践中多种实用性技术(如口译术语管理、远程口译平台等),覆盖领域更宽广,对技术本质的思考和剖析更深刻。

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AIT)研究共计43个,占比为19.3%,研究主题包括宏观和微观CAIT教学研究。宏观研究主要包括通过利用CAIT进行口译教学改革实践、转变教学模式等研究。微观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在线教学、自主学习与测试、口译教学资源库、口译课程管理平台等具体CAIT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口译语料库研究可以追溯到1998年,经过20多年的研究,总文献数为39个,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口译语料库应用介绍、建库机制研究、基于口译语料库的口译产品研究等。由于建库难度较大,国内外建成或在建的口译语料库不到10个(张威,2017),目前已建成最大的同传口译语料库是英日同传语料库(CIAIR),共计182小时,转写文字100万字(Tohyama et al.,2004)。

远程视频口译研究文献共计30个,主题包括远程视频口译、远程口译综述、技术要求、法庭远程口译、译员压力和接力口译等。较为突出的是此类研究中有1/4的文献是关于法庭口译的。深入发掘可知在2008-2016年间,欧盟、欧盟司法部等与欧洲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3轮法庭远程口译项目,2018年还举办了远程口译研讨会和工作坊,各阶段都出版了远程口译技术要求和研究成果。

电话口译文献共计21个,主要为电话口译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介绍,如概述广州亚运会等体育赛事中电话口译服务(詹成,索若楠,2012)。术语管理技术研究共计11个,涵盖技术对比、技术评估和技术应用研究。其他口译技术研究28篇,主要探讨机器口译、手语口译、电视口译、语音识别、智能笔、平板电脑技术等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等。

4. 现存问题

国内外学者在口译技术研究意识、主题、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同时也有一些共性问题。

4.1 研究意识较为淡薄

口译技术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虽然发轫较早,且在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却没有得到学界和译员的足够重视,使得目前口译技术研究非常有限(Fantinuoli,2018;Braun,2018),截止2019年12月文献仅有223个,归根结底是技术研究意识淡薄的问题,国内情况尤为明显。

国内技术研究的起点比国外晚了10年左右,除2009年外,年发文量均落后于外国。发文3篇(含3篇)的作者中,国内作者仅有8位,不到1/3。在翻译类期刊中,影响因子居前五位的期刊(Interpreting、Target、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Interpreterand Translator Trainer、Translator)中,国内学者仅有2篇论文发表(在Interpreting上)。目前博士论文仅涉及口译技术的几个方向,如口译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口译术语软件设计、远程口译研究和口译员信息技术能力调研,仅有1部是国内研究成果。已有文献中,国内团队合作较少,在已有的团队中,成员变动较大。上述现象可见,国内研究者在口译技术方面的研究意识、研究兴趣和国际发表明显不强。与口译本体研究相比,无论文献数量,还是涉及主题,口译技术研究还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在文献中,对口译员技术的调查显示出口译员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虽知技术却不会应用(王华树等,2018;李智,李德凤,2019),对技术的研究更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在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国内与国外期刊各占一半,说明国内外期刊和部分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领域,并积极地进行相关研究,如以Braun为代表的远程视频口译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成果种类较丰富,包括论文、书籍和项目。

4.2 研究体系不够健全

口译技术研究一方面存在内容范畴较为狭隘,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另一方面研究相对不平衡,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

从研究对象上看,文献共涉及总体口译技术、CAIT、口译语料库、远程口译等12类,然而在研究中综述介绍类研究占多数,对于新兴口译技术、口译技术评估、口译技术伦理、技术参与的口译过程研究等相关主题较少,有的甚至还没有相关研究。目前,口译语料库建库和法庭远程口译研究较成体系,其他主题研究相对零散,缺乏整体系统性。

以口译语料库研究为例,这是国内学者最为关注的口译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口译语料库研究主题、涉及语种、场景都体现出地域和研究主题的不平衡性。国内外口译语料库研究共计39个文献,国内研究较多,有28个,约占总量的3/4。其中,综述性、建库机制研究有25个,占总量的2/3;利用自建或建成的口译语料库研究口译产品的有14个,主要研究口译语言(语块)和副语言现象(停顿、填充语、改口)。对语块和停顿的划分研究中,国内外理论研究和衡量标准不一,研究各执一词。另外,研究口译语料库涉及的语种类型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主要为英语与汉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互译,但汉语与其他语种、英语与其他语种的语料库较少。国内涉及的建库场景较为狭窄,主要为课堂教学(邵娴,2018)、考试(文秋芳,王金铨,2008)等。国外相对略优于国内,呈现出职业化特点,如基于英法德三语语料库的职业同传译员修复机制研究(Petite,2005)、手语语料库研究(Wehrmeyer,2019)等,但总体研究量较少。

所有文献中,专著仅有2部,编著和论文集也仅有17部。从研究论文上升抽象出相应的理论,进而形成研究体系,不仅需要大量的研究论文,还需要专业的著作。目前国际知名出版社已出版的研究手册(Handbook)中,有专门的视听翻译研究手册(PérezGonzález,2019)、翻译技术研究手册(O’Hagan,2020),然而口译技术的相关内容部分出现在翻译技术和口译研究的手册中,还没有出版独立的、系统化的口译技术研究手册。

4.3 研究方法有待丰富

在研究方法方面,对比国内外文献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国内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国外的定性分析类研究主要包括各种综述性、推介性研究25个,占国外文献量的16.2%,主要出现在各大出版社的口译手册、百科全书、论文集中,少量发表于期刊上。国外运用定量研究或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献有69个(44.5%),主要运用实验、问卷调查、个案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给口译教学、口译实践带来的具体影响,研究技术给口译员带来的认知负荷,测评技术能否优化口译教学或口译实践等。

国内学者在63个文献中,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献占国内总文献数的3/4,运用定量研究或定量与定性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献仅有14个。大多数文献描述技术是什么、能够做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研究不仅要走出上述三个范畴,更应该在口译教学、口译实践中考察技术是不是真的可靠、能够提升多少口译质量、译员在使用中是否存在差异,这些是定性研究无法从根本上探明的,需要辅以实验、问卷、访谈等定量研究手段进行混合性研究,当前国内非常缺乏此类研究。

5 趋势与展望

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语音识别、机器口译等多种技术给口译行业带来的冲击已势不可挡。口译技术的研发旨在助力口译教学,辅助口译实践,克服口译难题,为研究和应用提供多种途径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也给口译技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展望。

5.1 服务国家战略

学界和企业推动口译技术研究与发展,与服务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国内,随着国家国务院、教育部等出台“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倡议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发展规划,口译技术研究不仅服务于学科发展,更将为国家倡议和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实施保障。以2002年李德俊教授主持的国家项目“英汉双向口译虚拟教学系统”为起点,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2012年后,每年都有1-2个口译技术相关的国家级项目立项。2018年,陈菁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口译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框架和运行体系研究”和张威教授的重点项目“大型中英连线口译语料库共享平台的创建与应用研究”就将口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将人工智能的口译技术应用于产学研协同发展之中,为信息化口译教学改革、人工智能口译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国际上,Braun及其团队将远程口译、远程视频口译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法庭审判,为欧盟司法体系提供口译助力。2018年4月,Boostlingo、Cadence、Voicebox等六家大型语言服务企业在国际全球化与本地化大会(GALA)上正式发布了全球口译技术联盟(InterpretationTechnologies Alliance,ITA),为基于云技术的交流服务和人工智能翻译服务助力。未来口译教育体系将口译技术应用与口译技术研究,和AI战略深度对接,融合语音识别、机器口译等多种技术,在社区、法庭、国际医疗、国际救援等更加广阔的领域增强高层次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

5.2 创新理论体系

当前口译技术研究体系不够健全,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模块内部间的必要关联。根据Toury(2012)的翻译学框架图,口译技术研究属于以技术和实践为基础的应用研究。在Toury(2012)、Munday(2016)的应用翻译学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课程(Curriculum)设计理论(拉尔夫·泰勒,2016)和邓军涛(2018)信息技术辅助口译教学研究,本文整合已有研究框架,提出以口译技术教学研究、口译技术实践研究和口译技术批评研究为主线的口译技术应用研究体系(图1)。随着口译技术教学和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Munday框架中的译员培训部分进行系统划分,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原有技术辅助部分调整为口译技术实践研究,具体归纳为口译设备、信息检索、术语管理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等;翻译批评整合为技术参与下的,基于产品、功能和过程的口译技术批评。口译技术贯穿三条主线,三线间既有关联又有侧重,打破彼此间相对独立、自说自话的孤立状态,深入发掘其内部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口译技术应用研究体系。

5.3 促进学科融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口译研究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理性思考的“调整期”(张威,2012:14)。在无线电、互联网技术之后,口译研究迎来了技术转向(Fantinuoli,2018)。口译技术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本身就具备跨学科的属性。以口译语料库为例,研究中不仅需要使用到口译的相关理论,还需要进行口译语料的处理和选择等技术实践。在转写大量口译文本时,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提供快速便捷的文字转写,利用音视频标注软件将文本与画面或声音对应。另外,随着多种口译技术的出现与推广,学者们不仅需关注口译产品与口译员之间的关系,还应在口译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术语管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领域进行深入发掘,与认知语言学、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另外,还需关注技术和口译职业发展,与职业译员、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企业口译管理人员深度合作,突破学界固有桎梏,在更广阔的领域研究口译技术,从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发掘新的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范畴,提升研究深度。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1988年到2019年间国内外口译技术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具体分析文献的发文量、发文期刊、作者、研究主题等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口译技术研究状况,发现研究意识较为淡薄、研究体系不够健全、研究方法有待丰富等问题。本文指明了未来口译技术研究对接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学界首次提出了口译技术应用研究框架,促进学科间融合,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发掘新的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范畴和研究深度,从而形成全面系统的口译技术应用研究体系。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收集整理了过去30多年间的233个口译技术研究文献,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还可以在引用和被引文献等方面进行聚类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口译技术研究特点。

作者简介

王华树

翻译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技术语》编委等。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翻译技术产学研的生态融合,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出版《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应用程序本地化》《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领域:翻译技术、外语教育技术、语言服务管理。

李智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口译教学与研究、口译质量研究、翻译技术。

文献来源:《上海翻译》2020年第三期

(已获得作者授权,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

转载编辑:陈雨

关注VX公众号“语言服务行业”,了解更多语言服务行业与翻译技术相关的资讯和洞察~

口译考研(口译考研考什么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