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哪几本书)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哪几本书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优势及进路

文/王妮,曾令琼‍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具有突破时间场地限制、促进校园文化生成、加强不同专业互动等突出优势。 从主题化设计、团队化开展、专业化助力三个方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以实践成果的凝练运用、制度建设构建起长效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之重任, 其课程体系发挥的教育教学合力要使学生具备辨别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彰显昂扬的精神气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有助于拓展学生认知认同理论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环节

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塑造、价值引领、行为调适的教育活动。 该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拘泥于课堂知识本身,更注重知识如何作用于学生的实践,及实践过程中知识的强化与升华。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

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高校政治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1950年,教育部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中提出: “理论学习在可能的情形下,酌量配合实际行动(不宜太多),如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及社会活动等,使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印证,取得巩固提高的效果。 ” [1a] 这是新中国最早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表明认识到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 1980年,教育部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指明: “课堂讲授虽是马列主义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与基本形式”,“必要时,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 ” [1b] 此时更多将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1984年9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强调,应围绕教学内容,基于提高教学效果,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在接触实际中接受教育。 [1c] 同时,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中要求,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还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注重实践,身体力行,积极运用和发展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形式,例如相关专题研讨会、先进人物事迹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1d] 此时,从教学方法视角审视和改革实践教学,并注重发挥其在自我教育方面的效用。

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 “为提升教学的效果,应围绕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必要的参观、调查,还可以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 [1e] 并强调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为活动开展创造条件。 这些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实践活动内容,明确了落实责任主体,并开始关注实践基地的建设。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明,“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并探索其长效育人机制”,“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程实习等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 [1f] 。 这一时期,比较强调校外活动的组织。

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任务是要强化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融会,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学分,将现有的本科划出2个学分、专科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 对实践教学目的、形式、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从以上梳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从最初作为教学方法改善的建议,到以制度保障实施的硬性规定,对实践教学的内涵、作用、与课堂教学并行、途径等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相关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全部的社会生活其本质是实践的。 ” [3]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

1.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实践教学通过拓展课程空间,激发了学生活力潜能,是在能动式践行中增强参与性体验、个体化感受的必要途径。 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从深化认知到建立理性认同,再到以自身实践印证理论,是呈螺旋形上升的。 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创新创造的精神、踏实肯干的作风和高度主体自觉投身其中,促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和自我提高,有利于完成自我教育,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服务奉献社会能力、友善关爱他人能力和以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促进学生从浅层认知到深刻认同的 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育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 这种“信”既建立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以理论的深度、情感的温度、逻辑的魅力,将课程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学理性有机统一,以亲和力与针对性触动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上,也体现在理性直面、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能找到厘清困惑的钥匙,能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4] ,能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维,解决人生迷思,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也恰恰在社会广阔的舞台中,才能够验证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浅层认知向深刻认同的转换。

3.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目标实现

目前,“4+1”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设置,架构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从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到而今新时代伟大征程,从国家、民族的发展强盛到个体生命的思想道德、法治观念丰富完善的课程内容,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以系统化的方式调动自身思维、知识等因素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综合运用所学课程内容,促进课程目标整体化实现,使知识、情感、价值观、态度、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优势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广义上是指以课堂和校园为主阵地,将课程内容整合、细化为可操作、能验证的实践活动,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身体力行,实现知情意信行统一的教学过程。 该过程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达成。 校内实践教学具有突出优势: 一是突破时间场地限制,灵活易实施。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迈进,使得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班级规模增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取合班授课,教育部要求“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 [5] 。 受安全、财力、人员等因素的制约,走出校园组织活动不易操作实施。 分散的学生个人实践又很难进行必要的指导,实践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校内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二是促进校园文化的生成,内容更高雅。 学生在校内开展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榜样行为示范,能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有利于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也有利于营造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不同专业的互动和学生素养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授课,一个大班往往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在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按照专业特长组建小组,有助于打破学院和专业界分,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发挥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补。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开展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为落实落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专门出台相关文件予以学分支持和经费保障。 各高校也积极行动,出台相应举措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形成了一些品牌活动。 但也应该看到,在实践教学成效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需重视的问题。

(一)实践目标不聚焦造成的效果不强问题

实践教学的开展,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缺一不可,需要师生间的双向发力,教师是组织、引导者,学生是落实、行动者。 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课程内容是否契合、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发挥。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不是外在于学生的安排、布置和命令,而是要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活动主体性、行为创新性。 换句话说,实践目标既要从课程具体内容引发而生,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关注热点、问题难点衍生而来。 围绕增强课程内容的理解认同,分门别类、突出重点、聚焦目标设计实践活动,才有望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但实际操作上,经常是教师指定内容与形式,学生被动参与,甚至有弃繁拣易、应付而为的现象,师生之间缺乏深度碰撞和有效交流,造成实践教学效果的弱化。

(二)监控测评不到位造成的学生发展不足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外实践、网络虚拟实践、校内实践三种类型构成。 活动安排一般包括社会调查类、体验感受类、参观访问类、躬身践行类等。 如前所述,校外实践的开展需要更多的要素保障,现实中不易操作。 网络虚拟实践对高校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也有规范化的要求。 相较而言,校内实践教学更易于操作实施。 但细究在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究竟怎样,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能力素养得到了何种提升,往往不易于辨别界定。 实践活动如果只凭学生自觉,对于做了没有,做得怎么样,缺乏全流程的监控测评,这就有可能背离实践教学的初衷,非但不能实现能力提升的目的,甚至会产生个别走过场的现象。

(三)制度保障不到位造成的活动开展受限问题

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规范行为、激发活力的重要保障。 开展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时、资金、场所的保障,更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增强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责任意识、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意识。 “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敬业程度不同,对实践教学的热爱、钻研程度也不尽相同。 机械化地完成学时要求的教师,容易出现避重就轻的现象,将社会调查的方向或者题目布置给学生,不检查、不推进、不指导; 有些教师注重形式的复杂多样,却忽略了内容的凝练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理论之所以能吸引人、打动人,要碰触其内心、解决人生困惑,使其科学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实践之所以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一方面来自于对实践活动本身的兴趣。 那些能够吻合学生内心需求、发挥专业所长的活动,往往有更高的参与度。 另一方面来自于评价导向的指引。 如果只是借助于呼吁,缺乏健全的制度安排,缺乏制度导向的激励,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则无法实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进路

校内实践教学,从教学目标设计到活动方案制定,再到具体操作实施,是一个综合发力的系统工程,需要师生互动、部门联动、制度保障,并且要加强成果的凝练和运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内实践教学恪守的原则

校内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能将其简单化理解为组织几场活动,开展几次调查。 教学方式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这种实践不是随意散漫的,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设计,合理有序地加以落实,且要严格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是坚持知行并重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认识论和实践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统一。 实践教学要从“知”出发开展实践,以实践深化对“知”的理解与掌握。 二是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创造活力,使其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教师的作用是“把方向”,确立实践教学的目标,观察实施过程的学生,评定行为效果,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总结。 三是坚持部门联动合力共促的原则。 有序有效地开展校内实践教学需举全校之力,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实施的具体进路

校内实践教学不仅要纳入教学计划,还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探索构建效果好、专业特色强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1.主题化设计

为了避免实践教学的散漫化、随意性,以及低效重复,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组织集体备课,突破教研室界分,将思政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综合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将校内实践教学设计为五大主题。 一是“历史照进现实”主题。 目标是使学生走进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认识历史变迁的脉络,强化使命责任担当。 诸如可以开展“找寻家乡红色基因”“红色故事讲解赛”等活动。 二是围绕“争做时代新人·我在行动”主题,开展“家乡的精准扶贫故事”“最美志愿者”等活动,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实践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 三是开展“我眼中的中国·我心中的思政课”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升小我的认识辨别能力。 比如,课前分享展示“一周要闻点评”“大学生讲思政课”等。 四是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开展“习近平寄语大学生朋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中西比较”等活动,用正确的思想铸魂育人。 五是“调查访谈”主题。 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话题、成长的困惑、理论水平等方面开展校内调查。 这些主题只是提供了实践方向,具体实施方案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并细化落实,达到引领示范和自我教育的结合。

2.团队化参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于其性质,大都采取合班授课,一个大班包含至少两个自然班。 在实践教学中打破班级界分,学生5~6人组成一个实践小组开展活动,有利于发挥各自专长,促进思维碰撞,实现优势互补。 每学期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聚合团队力量设计、开展2~3项活动,将课堂实践与校内实践结合起来。 课堂实践侧重汇报分享、演讲讨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 [6] 。 这种“讲”建立在小组分工、广泛调研、全员参与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校内实践侧重道德践履、调查访谈、行为示范。 实践小组要做好分工协调,使每位同学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监督,通过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实现正向情感涵育、主流价值观念培塑、核心能力提升的统一。 促使学生从社会的层面思考生命价值,以历史的视野探求个人价值,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3.专业化助力

为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师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灵活运用于课程教学,而实践教学也要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现状等,达成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步提升。 诸如,文学院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拍摄的思政“微电影”,数字媒体学院的学生制作分享的课件、动漫、VR作品,音乐舞蹈学院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情景剧等。 学生专业多样性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多新颖的形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提升专业能力,也有利于深化理论自信自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的成果运用及保障机制建设

为更好地彰显育人效果,高校以体制机制建设来保障校内实践教学的良性正向运行与推广运用。

1.通过组织实践成果汇报展演拓展影响力

每一学年末在全校举行校内实践教学成果的汇报展演,展演的内容涵盖实践教学的各个类型。 由各教学班推荐实践小组代表参赛,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公开选拔,审定节目。 呈现形式以青年人喜好为主,突出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原创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气息、深厚的爱国情怀、高雅的文化品格。 教师指导串词撰写,学生担任汇报展演的主持人,增强展演活动的教育意义。 这种集中展演本身就是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既汇报了实践成果,也实现了再教育,拓展了思政课的影响力。

2.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凝练成果集结成册

为切实保障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印制“校内实践活动手册”,学生填写实践进程、活动感想、粘贴活动照片,以青年人喜欢的“手账本”形式,展现精彩纷呈、有感悟、有思考、有行动的实践活动全过程。 学期末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实践总结,凝练成果集结成册,作为下一届学生的课外辅助读物。 在常态化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积淀打磨,不断创造出优品、塑造精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库。

3.制度保障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获 得感

高校要努力探索并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部门联动制度、优秀实践成果奖励制度等。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强化集中研讨的力度; 对于热心教学改革,重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创新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认定,并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以此产生正导向作用; 组织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开展公开课,分享经验,激发团队活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宣传部、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要定期沟通研讨,促进实践教学有序规范开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主题设计,宣传部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学生处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团委统筹协调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和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科研处设置大学生实践研修项目的专项课题,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保障,营造合力共促的良好氛围。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a)8;(b)87-88;(c)96;(d)101;(e)141; (f)216.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12/2018-04-2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5.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12/t20211214_587183.html,2021-11-30/2021-12-16.

[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2022年第27卷第1期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哪几本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