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院校推荐)




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院校推荐

燕京书评:你认为,“二里头是东亚历史上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其影响远远突破了它所处的地理单元,华夏文明由‘多元的邦国’进入‘一体的王朝’。”从你研究的时间段来看,从邦国到王国,从春秋战国到秦代大一统,是否可以说,从长时间段来看,中华文化似乎处于不断的融合?那么,这种文化融合的驱动力是什么?

许宏:按理说,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考古人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范畴了,但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可以简单谈一谈。文化确实有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整个东亚大的地理态势,在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它的东部沿海几乎可以说就是个死胡同;有一般的渔民交流,但渔民之间这种交流没有影响整个大的政治态势和格局,所以出来后来形成的“大中国”范畴的四大边疆,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和东北,我们研究的早期中国可称为“小中国”。后来秦汉帝国的基本版图,恰好是适合于农耕的地带。从地形大势上,可以把早期中国的生存环境看成一个大盆地。这个大盆地的中间,没有像阿尔卑斯山那样的大型山脉阻隔,这就导致华北大平原和华中大平原几乎是连成一体的,这是一个总的大态势。东南是海,西、北是高原戈壁山脉,相对独立,内部又便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地广人稀,当然是各自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来往,有来往也没有太多的利害冲突

当人口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到了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有一些避免鱼死网的规范,导致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甚至国家诞生发展起来了,最后像二里头这样所谓广域王权国家也出来了。我在《大都无城》里认同美国著名学者贝格立教授“二里岗帝国”这一提法,后来经过殷墟,有了西周大分封,直到秦汉帝国的一体一统化,有一个从多元到一体,一点一点兼并融合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认为,黄仁宇先生说得非常有道理,但他的视野只是历史时期——从东周到秦汉以后。他说,赈灾、治水和防御北边,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一个大的旋律;而赈灾、治水和防御北边,又是由于季风、黄土、黄河和农牧交汇地带这些大的地理因素决定的。最初,秦帝国是怎么来的?天下思变,人心思定。季风和寒流交汇正好合适、风调雨顺这种情况非常少见。碰着非常厉害的降雨就是大涝,没碰着可能就是大旱,就要赈灾。治水那就不用说了,黄河、长江,你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没粮食跟你借你不借,但我要把你灭了,你要属于我的话,这事不就好办了?此外,从事畜牧和游牧的人群一直在南下,就导致农耕定居族群跟他们冲突,在这种内外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说中央集权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尽管我们现在评价起来还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要意识到,我们的政体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它是一点点走到今天的,不可能超越地理地缘和大的历史人文框架,这是个大问题。我还认可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比喻,后来中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吸纳外边的族群进来,这就是融合的驱动力,它形成了一个文明漩涡的涡心。当然,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作为考古人我就不敢再多说了。

许宏:很多史学界的研究,在考古面前站不住脚丨燕京访谈

人文地理考研(人文地理考研院校推荐)

赞 (0)